一、试题总体特点
与17年相比,今年政治高考在试题总量、试题题型、试题结构、分值分布、难易程度等方面保持稳定,无大的变化。主干知识依旧考,重大时政不回避,学科能力处处落实,学科素养时时凸显,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,信度较高,亮点鲜明。
1.突出德育功能
命题素材贴近学生,贴近生活,贴近社会,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生活化,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,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,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,对发挥学科价值引导功能,有积极意义。
今年试题仍然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线 ,体现十九大精神,彰显新时代主题,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,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坚持党的领导 ,坚持依法治国 ,坚定理想信念,树立创新意识等时代主题渗透到不同试题中,德育特色鲜明,学科导向凸显。
2.注重能力考查
试题以能力立意,注重综合思维能力考查,着眼于考生解读和提取信息,调动和运用知识,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,要求学生从读题、审题到作答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转换成可进行逻辑操作的思维过程,尽可能减少学生仅凭感觉“懵题”的投机心理,能力考查是全程的、实在的,这就能使考生作答有一定区分度,合理拉开档次,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,这是今年试题能力考查的基本取向。
非选择题设问角度切入点小,入题不难,但要全面准确、科学规范的作答不易,对考生综合思维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的考查强度不小。如38题(2)说明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减税让利的经济联系;40题(2)要求考生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角度回答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,设问小而具体无泛化,避免模板式的死记硬背。
39题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,设问看似大而无当,其实作答要以十九大精神为背景,要充分体现十九大精神,要有时代感。
3.热点深度辐射
试题设置坚持问题导向 ,时政入题是全面的全方位的。今年时政入题形式与去年相同,包括作为背景材料的时政,几乎所有题的材料都属此类;作为选择题题肢的时政,典型的如13题、14题、15题、19题、20题;作为非选择题答案的时政,38 题、39题、40题答案几乎都与时政相关。
4.试题设问开放
鼓励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,敢于创新,勇于实践,是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。非选择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考生的创见性作答留有余地。答案的不唯一性、开放性,尊重考生的创见性作答,是创新思维、理性精神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。
二、备考建议
1.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复习。在全面复习不忽视边缘小知识的前提下,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,主干知识要适度拓展。加强学科内模块知识的综合,打通模块分割,构建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。
2.重视时政与学科知识、学科思维、学科素养的内在融合。要把时政视为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,要明确时政是教材的必要延伸和合理补充,做到时政学习常态化、日常化。要特别关注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性话题,关注国内国际重大社会热点,该类时政属于高频命题视点,入题机率很高。
3.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。复习中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,提升学科综合思维能力,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,强化国家政治认同感,发扬理性精神,增强法治意识,增强公共参与意识。高考命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会不断加强,这是政治学科价值导向功能所要求的。
4.关注高考命题特点。要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,明确命题视点应是考纲所列考点、时事热点、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。高考命题并不固守既有的命题形式,而是围绕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,在渐变中平稳过渡,试题素材形式不拘一格,试题设置问题常考常新,复习中不可圄于某种试题形式。
去年时政点考查延伸至4月,今年延伸至5月。当年3月之后未入考试说明中的重大热点时政,应予以足够重视。